大唐西域记之:佛法浸润的流域 终抵那烂陀
2013-03-10 12:53:34| 分类:
莲池清韵
| 标签:
|举报
|字号大中小 订阅
在隋唐时期佛教发展达于鼎盛的阶段,
发生了一件名垂青史的大事,
那就是玄奘法师的西行取经之旅。
为了穷究佛教的真理,公元六二七年(唐太宗贞观三年),
玄奘从长安(今陜西西安)出发,准备到印度求取佛教经典。
他在结侣上表未获批准的情况下,
只好偷渡出境,从此「乘危远迈,策杖孤征」。
离开了佛陀涅盘处拘尸那揭罗,玄奘法师怀着对佛陀的眷恋继续南行,此刻他途经之处,也是当年佛陀行脚游化的主要地区。他抵达恒河岸边的国度,也就是印度第一圣城──瓦拉纳西(Varanasi)。
永恒的光之城,瓦拉纳西
玄奘眼中的瓦拉纳西,谷稼丰盛、花木扶疏,都城里楼阁栉比,居人殷盛、富商巨贾云集,人民温恭好学,大多崇信大自在天(即湿婆神)。玄奘见到全身涂灰、发髻纠结的湿婆派苦行者,与耆那教天衣派(教徒以天为衣,故全身赤裸)的「露形外道」,都在此精勤苦行。
总是深以生在瓦拉纳西为荣的当地人会告诉你,打从宇宙创始时,天堂之水顺着湿婆神的头发流到了人间,变成了恒河,这个城市就存在了。十九世纪末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(Mark Twain)到此一游时也曾说:「瓦拉纳西比历史古老,比传统古老,也比传说更古老,甚至是这些通通加起来的两倍古老。」
事实上,瓦拉纳西的确发迹甚早。早在佛陀时代之前,迦尸(Kasi)国便是印度北方大国,首都迦尸城由于位居恒河中游水陆要冲,工商业十分蓬勃。高度人文与宗教意识伴随而起,印度教、佛教和耆那教,分别都在这里流传着许多重要事迹与传说,法显也曾到此参访。
如同基督徒心目中的耶路撒冷、穆斯林心中的麦加,对印度教徒来说,瓦拉纳西就是天堂的垫脚石,是飘浪身心永远的归属,是永恒的「光之城」。每一日,都有无数的人们不远千里来到瓦拉纳西,有的为等死,有的为重获新生。
全世界的印度教徒梦寐以求的,就是一生中能到瓦拉纳西一次,在那如黄金砌成的闪闪发亮的河阶上,取一瓢恒河之水涤身、啜饮,洗净自身所有罪孽。更有些知道自己来日无多的濒死之人,勉力支撑着病体也要来到瓦拉纳西,为的就是死在这个湿婆神驻守的圣地。
「它是朵蒙着神秘色彩的玫瑰花……在这儿,人会产生对希望的预感,为了这种希望,使这些恭顺的默不作声的人们,耐心地忍受其它民族的奴役与社会等级的枷锁。」奥地利作家褚威格(Stefan Zweig)的这段描述,或可解释印度人对瓦拉纳西的情感由来。
瓦拉纳西醒得很早。每天清晨,恒河的气息伴随着朝雾,穿过曲折街巷与重重楼阁,唤醒四面八方的人们投入它的怀抱。前往河岸的大小街道开始塞车,靠近恒河的区域,必须弃车行走,人潮拥挤不堪,脸上表情渴盼而迫切。
撰文/蔡佳珊(经典杂志撰述)
评论这张
转发至微博
转发至微博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