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||
| ||
|
黄帝曰:“五气各有所主,唯香气凑脾”。而脾脏有着调和与统帅其他脏腑的作用,人的健康与智慧的生发都与脾脏有着密切关系。可见香气对人体的重要。苏东坡诗曰:万卷明窗小字,眼花只有斓斑,一炷烟消火冷,半生身老心闲。文人喜之。然香道已在清末便几乎断下,剩下的只有烧香拜佛的印象,多少有些可惜的。 香,物虽微而位贵,是传统文化的和脉之品。香道已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的兴衰风雨,其不仅芬芳馥郁,还能颐养身心,祛秽疗疾。中国香道的内容主要包括各式香品(包括香的种类、选料、炮制等)、用香形式(包括佩戴、熏烧、品鉴等)、精神体验等等。 各式香品即以香料为主配制而成。香料主要分为天然香料和合成香料。天然香料又可分为动物性天然香料和植物性天然香料。动物香料多为动物体内的分泌物或排泄物,约有几十种,常用的有麝香、灵猫香、海狸香、龙涎香、麝香鼠香5种。现已得到有效利用的植物香料约有400种,植物的根、干、茎、皮、叶、花、果实、树脂等皆可成香。配制而成的香品主要有粉末香、薰香、线香、饼香等等。 薰香,植物性原态香木,香料经过清洗、干燥、分割等简单的加工制作而成,能保留香料的部分原始外观特征,如檀香木片、沉香木块等。无论是中国香道还是日本香道,沉香均为上等的薰香首选香料。能产生“沉香”气味的树木,至少有橄榄科、樟树科、瑞香科、大戟科这四大类的30年以上的成树,因外伤、自然力或是虫蚁所造成伤害,树木自然分泌出的黏液,干结后即为沉香。 饼香,饼状的香。 用香形式主要有熏烧、佩戴、汤煮、熬膏等: 熏烧,熏烧方法应分为两种,一种是中国香道传统香席所用熏香之法:先将木炭放进炉火中烧红。取出烧红的炭放入香炉的灰中,用灰盖住。取出香料放在灰上,透过热度,散发出香味。然后用左手传递给香席中的香友,香友以右手承接香炉,左手提颈。右手轻放左手上,吸气。脸转向侧边吐气。此种方法是不直接点燃香品,可免于烟气,使香气的释放更为舒缓。第二种是直燃,称为“焚香”、“烧香”。即将香品直接点燃,产生烟气以供养**,或是对祖宗、圣人传递虔敬之心,或是文人营造香雅空间环境,或是烧香辟邪祛妖等等。) 熬膏,将备好的各种不同药用功能的香料,即药香,在水中浸泡,后加水煎煮,提取药液后过滤,去掉残渣.将备好的药液用文火慢熬.同时放入适量的冰糖或蜂蜜,待浓缩到滴水成珠时即可,可以内服也可外敷。 精神体验即香带给人精神及思想上的体验和感悟。香是人类将其生活周遭的无限气味,经过感性和理性的选择,由简单的嗅觉官能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诉求。香来自于天然,天然的芳香植物生机盎然,她的芳香伴随着呼吸沁入心扉,天然的香气成分使人产生愉悦之感。香是人类共通的精神体验,它能唤醒我们内心种种美好的感受。香料不同,气味芬芳不同,药性不同,用香方法不同,带给人的精神体验也谓之不同。静心端坐之时,香料通过熏点、涂抹、喷洒等方式产生香气和烟形,使人身心放松、呼吸深入,周身毫毛孔窍开放,继而产生令人心神愉悦、舒适、安祥、兴奋等诸多美妙的感觉。 古代的香不仅用料丰富、讲究,而且盛香器具、燃香的用具也令人叹为观止。“欢作沉水香,侬作博山炉”,博山香炉是燃香的主要容器,与其配套的用具有盛香饼的香盒与插有香匙、火箸的瓶,与香炉一起通称为“炉瓶三事”。这是古代闺阁的常设器具,在许多古代人物画的背景中都有体现。其它的用具还有香篆、香枕、薰笼等,但最令人叹服的还要数香球。“顺俗唯团转,居中莫动摇,爱君心不恻,犹讶火长烧”。唐代诗人元稹的诗对香球的特点作了说明。它的外壳是个圆球,布满镂空花纹,以便香气散出。内部的装置则巧妙地运用了重力原理,在球体内装两个可以转动的同心圆环,环内再装一个与圆环相连的小圆钵。当炭火和香料在钵内燃烧时,无论香球怎样滚动,圆环和圆钵都会在重力作用下自动调整保持水平,不会倾翻。这样的香料用具不仅实用,而且做工往往也极为精致,不得不让人佩服古代人的智慧与巧手。 ■城市探秘 香道并不是在香料开始流行时便有的词汇,它经过文人雅士、修行人士的运用、提炼,便也形成一种道,在日本是得到了发扬。搜集对它的解释,大抵如此:是指从呼吸去享受香气,养身健体、凝气安神、修清净心的一种高尚优雅的方法。香道用具也是繁多讲究的,还曾有香席,可以几个人一起雅集品香,会有一定的规矩。听闻有人正在广州认真地推广香道一事,便好奇前往。一个周五,到了他们刚刚设立的据点“从前咖啡店”。周五是大家一起交流传统文化的日子,快到傍晚,这里又聚集起一些人。香道是交流内容中的一项。一楼和二楼都有香炉轻烟缭绕,但也并没有感受到非常浓烈的文人雅士气息,店里甚至有潮流的桌面游戏。聚点的筹建者黄健基称,主要是想吸引更多的年轻人。现在渐起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风,但毕竟还未盛行,对于年轻人来说,有些距离。用咖啡店的设计多少是轻松的,让人无意中开始闻香识香。 ■玩家说道 黄健基(国际经学文化传播学会课程总监) 了解香道,是从见到傅师傅开始。一见面,师傅便邀我吃斋。因为我吃斋,所以觉得很亲近。后来得知师傅本身是吃斋的,他的香也都是找吃斋的人做出来的。虽然并不是说吃斋的人有多特别,只是一般吃斋的人会清净。 以前烧香也只是为了供奉,接触师傅,了解了很多香文化的历史和功能,更了解香对人身心健康的关系,令我惊讶的是制香除了考究配方外,更讲求天时、地利、人和。突然觉得应该去传扬香道这种文化。于是在我的课程中,我开始融入香道。 李劲(香道修习者) 其实我玩香不多。平时喜欢拿一块有香味的崖柏木把玩。因其形适合按摩,也会当做按摩的器具。对于香,个人觉得不用有距离感,就当做其他的学问一样去了解,然后认真对待每一次燃香的过程,自然地就能感受它带给你的东西,可以是味道,是放松的感觉,是体悟等等。 ■记者手记 香道可以净化心灵 做这个题,起初也是有个矛盾。现今人追求潮流成风,一些不会辨识的人可能又将品香当做身份的象征,我很潮,我有品,闻多贵的香,我有涵养。但实际上,有了这些想法,香道的意义就在瞬间无存了。后来又觉得应该写,是作为对香文化的尊重。香文化其实就是一部以香为主角的历史,它记录了政治、文化、经济、宗教等发展历程。此外,也是对其功效的尊重。它对人身有帮助,配以修习之心,又对心灵有净化作用,如茶道、花道般,都可以让人到达禅门口。短短文字是难以概括香道文化的宏博,但至少让人知道谁都可以品香,闻香而不迷于香,便够了。 ■贴士 如何辨香 效果: 合成香料系化学制品,其原料取自煤化工原料、石油化工原料等含有苯环的芳香族化合物,虽然气味芳香,但作为化学制剂,对健康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危害,熏烧类的香品尤其明显。 香气: 质量较好的香,其香气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:香气清新,爽神,久用也不会有头晕的感觉;醒脑提神;香味醇和,浓淡适中,深呼吸也不觉得冲鼻;香味即使浓郁,也不会感觉气腻;耐品味,多用也无厌倦之感;留香较为持久;天然香料制作的香,常能感觉到在芳香之中透出一些轻微的涩味和药材味。 视觉效果: 天然香料做的香,颜色其实大多偏灰。较好的熏烧类的香品,其烟气浅淡,为青白色。 重量: 对于线香和盘香,还可以掂量其重量,但一般而言,很轻的香质量都较差,大多是使用了草木之类的原料。 ■揭开面纱 在广州开展香道课 香港人黄健基起初也并不算了解香道,香也不过是用来礼佛的用具。烧香20多年,却都只能接触一些添加了化学原料的香,于是他想,怎样才是好香?好香在哪里?在网上查找后,黄终于发现山东有位姓傅的师傅仍在做天然的香,他马上乘飞机北上,找到傅师傅。因为广州对于讲粤语的黄健基来说,没有语言障碍,所以他的香道课也在广州展开。 课程主要是讲香的历史,香的艺术、文化,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燃香的过程中,去感受那一刻只与香在一起的状态。有时候,就是让大家看着香炉里的烟,看它的变化。除开香本身对人体的益处,香席上识香、拆香、装香、点香、品香等也是一系列修心的过程。配合这香的味道,身心都是享受的。课程之外,有时也会一些朋友集在从前咖啡馆品香。 大家会摆出几种不同配料的香,公主梅花香、祛疫避瘟香、旃檀微烟贡香等。慢慢取出一盘香,静静点燃,然后慢慢放入香炉中,盖上炉盖,开始品香。有的喜欢直接品香木,需要香引,例如崖柏木屑,把木屑点燃,插入香木即可。有人喜握炉而闻,有人喜端坐,闭上眼睛,让味道虽呼吸在身体里游走。 制香讲究五行调和 揭开一个铜炉的盖子,盖里附着厚厚的、发亮的黑色固体。香道修习者李劲说,这是树脂凝结而成的,只有天然的香能烧出这样漂亮的树脂。李劲轻轻从纸盒子里倒出一些崖柏木屑填于香炉底层,用香铲压平,点燃木屑作香引,插入的檀木香很快便燃起来,缕缕白烟从炉盖的孔中妖娆而出,品香的人会去观想这形、味、色。 李劲认为,香不求贵,只求天然与适合。有人爱上等的棋楠,但每公斤的价格据说不会低于万元美金,是太高等的享受,不需要执着。很多人喜爱檀木、沉香,不过在广州,单单来燃这些香木会让人体更燥。所以制香讲究五行,讲究调和。香可以分祛疫、安神、礼佛等很多种,也有适合男士、女士的香,都是调和而出。 本版撰文:本报记者汪晶晶 本版摄影:本报记者邹卫 |
评论